隨著DeepSeek及人形機器人的爆火,人工智能已經逐漸成為推動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,建筑業作為傳統行業之一,面臨著效率低、風險高、質量監管難度大的企業難題,AI技術的快速發展,為建筑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迎來了新機遇,如何實現AI技術與建筑工程全流程整合,構建支撐企業降本增效與競爭力躍升的戰略體系,是建筑產業升級的核心命題。AI技術賦能的實踐突破 湖北聯投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湖北聯投”)業務多元,廣泛覆蓋房建、公建、市政、路橋、園區、物業服務等領域。集團旗下擁有設計、施工、監理等全鏈路企業且積極探索AI在建筑領域的應用。 產業規劃,從“經驗驅動”到“數據驅動”。傳統管理依賴經驗決策,風險較大。湖北聯投旗下索元數據研發的“百業先問”產業大數據計算平臺,匯聚數億專利、工商數據和40多個國家戰略新興圖譜數據,從多維度為產業園區提供智慧應用功能。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有助于企業了解市場和客戶,優化流程,提升競爭力。 過程管理,從“人工巡檢”到“智能決策”。人工巡檢存在局限性,湖北聯投構建AI+“空天地”一體化監管體系,實現工地管理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。AI巡檢系統能數字化信息、分析數據,結合圖像識別促進施工現場管理智能化,輔助智能決策。 成本與質量控制,從“事后糾錯”到“實時預警”。湖北聯投自主搭建BIM+全景AI協同管理平臺,融合BIM、數字孿生與AI技術,精準采集數據,對工程關鍵要素深度分析。通過實模對比,指導施工,減少返工,兼顧質量與成本。 智慧運維,從“被動維護”到“預測性服務”。以數字孿生空間與BIM模型為基礎,整合前沿技術搭建系統,實現智能預警、故障識別等功能,滿足建筑全生命周期智慧運維需求。同時,開發多個“AI員工”為用戶提供決策和產業升級支持。 智能裝備,從“機械施工”到“智能建造”。湖北聯投探索施工機器人應用,實現人機協同。如在項目中采用整平機器人、雙足巡檢機器人等,提升施工和管理效能。企業應用AI技術的困境 AI技術在建筑業的應用得益于多方面因素。政策上,國家對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給予支持,為AI大規模應用提供保障與契機,引導探索新模式與路徑。需求方面,行業挑戰下建筑企業對成本控制、精細化管理等需求迫切,促使其布局AI提升競爭力。技術層面,DeepSeek技術突破降低算力成本,使專有場景AI模型訓練成為可能,且機器人、BIM等與AI融合帶來更多創新場景,推動其深度應用。然而,行業的AI技術的應用才剛剛起步,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都還有一定的差距。 首先,存在技術瓶頸與數據壁壘,算法精度不足。AI模型在復雜建筑場景下泛化能力弱,施工環境變化、地質差異等易導致預測偏差,且建筑業數據分散于不同系統,缺乏統一標準和接口,形成數據孤島,難以實現全流程協同。其次,人才與組織適配難,復合型人才短缺。傳統教育體系與行業需求脫節,限制了技術創新和項目管理能力,傳統企業組織架構僵化,層級制度影響技術迭代,跨部門協作不暢,既有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數字化需求,增加了技術與業務融合的阻力。最后,成本與收益平衡困境。AI技術引入初期需大規模投入,硬件采購和平臺搭建成本高,短期收益不明顯,而運維成本也不可控,如系統算法需持續更新,后期維護費用可能超預期,使企業決策層有所顧慮。企業接入AI技術的實施路徑 AI技術的應用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,但這并不代表過程完全黑盒,要以價值為出發點,以提高效益為著眼點。首先,構建標準化數據庫,打破“信息孤島”。這需要整合BIM、ERP(企業資深計劃)和物聯網等各條線、各部門的數據,構建全流程數據庫為模型訓練提供基礎支撐,數據才是AI應用的靈魂。其次,分場景漸進式落地。在設計端采用生成式AI工具實現參數化方案優化,在施工端部署計算機視覺系統進行安全監控與進度預測。再其次,構建合作生態協同體系。聯合高校、AI公司開發行業算法,避免重復造輪子,參與行業聯盟,推動AI技術標準制定與數據共享機制。最后,通過政策引導建立試點項目。以政府補貼分攤企業初期投入風險,建立成本—收益動態評估模型,優先在標準化程度高的模塊(如能耗管理、文本處理、標準客戶)實現短期收益閉環,逐步向復雜場景延伸。
來源:中國建設報 作者:張培發 黃俊